查看原文
其他

人生三境 · 甚霎儿晴 霎儿雨 霎儿风

2015-04-25 陈祖美 商务印书馆

商务ID:shangwu1897

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,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。


每个人心里大概都住着首李清照,羡慕着她和赵明诚的琴瑟合鸣。但是,这一生,终究是赵明诚负了她。



尚未嫁作他人妇的易安,浑然一派天真烂漫的少女模样。


如梦令

尝记溪亭日暮,沉醉不知归路。兴尽晚回舟,误入藕花深处。争渡,争渡,惊起一滩鸥鹭。


赏读这首词,仿佛有一种沁人肺腑的清新之享;回味这首词,每每令人忧喜交并;你想啊,天色将晚,人已沉醉。当一二懵懵懂懂的小妮子划着一叶扁舟,在暮色中飘离水道,小舟失控,糊里糊涂、摇摇摆摆地钻进了黑压压的荷花丛中,你能不为她们捏一把汗?说时迟那时快,呼啦一声,成群的水鸟扑扑棱棱飞向恢恢天网……刹那惊悸之余,又会叫你忍俊不禁,以至事隔经年,还深印在这位游赏者的脑海之中。到了京城,或被类似的美景所感发,兴文成篇,为后人留下了这一别具一格、豪迈倜傥的小令。


与君初相识,犹如故人归。那年暮春,与赵明诚初次相见。


点绛唇

蹴罢秋千,起来慵整纤纤手。露浓花瘦,薄汗轻衣透。

见客人来,袜刬金钗溜。和羞走,倚门回首,却把青梅嗅。


此系待字少女李清照创作的常用手法,即其屡演韩偓《香奁集》的有关作品,这首《点绛唇》就是对韩偓《偶见》诗“秋千打困解罗裙,指点醍醐索一尊。见客人来和笑走,手搓梅子映中门”的精心隐括。韩诗写的是一个打秋千打得很困乏的少女,她随手宽衣解开“罗裙”,还点名索要一壶琼浆般的饮料。看到有客人进来,她便带笑向“中门”跑去。躲到暗处猴,她一面用手搓青梅,一面观察客人的动静。而李词则是一阙生动的自我写照:有天她从秋千横版上跳下,懒洋洋地擦拭着一双娇嫩的小手。那是一个春夏之交的早晨,汗水从轻薄的衣衫里透出,就像柔弱的花枝上沾满了浓密的露珠。正在她自我陶醉并欲宽衣放松之时,猛然间看到来了一位客人。她慌忙中竟然跑掉了鞋子,以袜着地飞快地躲到了半掩着的门后,头上的金钗也滑落下来……当她觉得自己的狼狈相已被门户遮住时,便悠闲地倚门嗅梅,并调皮地回过头去察看这位不速之客。



受朝廷党争之累,新婚不久的易安夫妇被迫分隔两地。


醉花阴

薄雾浓云愁永昼,瑞脑销金兽。佳节又重阳,玉枕纱橱,半夜凉初透。

东篱把酒黄昏后,有暗香盈袖。莫道不销魂,帘卷西风,人似黄花瘦。


相传元伊世珍《琅嬛记》卷中引《外传》所云此词之“本事”(即文学作品主题所根据的故事情节)云:“易安以重阳《醉花阴》词函致赵明诚。明诚叹赏,自愧弗逮,务欲胜之。一切谢客,忘食忘寝者三日夜,得五十阙,杂易安作,以示友人陆德夫。德夫玩之再三,曰:‘只三句绝佳。’明诚诘之。曰:‘莫道不销魂,帘卷西风,人似黄花瘦。’政易安作也。”这一记述的笔调颇为轻松诙谐,殊不知,因受新旧党争株连,李清照于无奈之中回归原籍后,以此词寄赠原在汴京的新婚不久的夫君时,心情该是何等沉重,用心有多么良苦!

本书之所以认同“人似黄花瘦”,除了从版本上择善而从以外,更考虑到词的立意。在这里,词人不是要把“人”(作者自指)和“黄花”对立起来,而是将“黄花”拟人化。对于人和黄花,作者并非要作程度上的对比。因为新婚不久,年方二十一二岁的词人,犹如重九之日的应时黄花,此时它刚刚开放,不但尚未消瘦,而且还“有暗香盈袖”。此处的言外之意似乎是在说:如果党争的“西风”不止,它卷帘而入,使自己继续受连累,不能回京与夫君团聚。那么自己的命运,也会像自然界“西风”中的“黄花”一样,不堪设想!所以“帘卷西风,人似黄花瘦”二句,似可释为:自己被迫离京而产生的离愁别恨对于人的折磨,犹如风霜对黄花的的侵袭,党争的忧患给主人公所带来的体损神伤,就像黄花将在秋风中枯萎一样。窃以为,使词人为之销魂的,不仅是离愁和悲秋,那只是一种幌子。词人心中真正的块垒是党争对她的株连,其借东篱把酒所抒发的主要是对自己未来命运的担忧。


靖康之难后,北方局势吃紧,易安着手整理遴选收藏,押运15车书籍器物准备南下。兵荒马乱中,李清照以其大智大勇在将这批稀世之宝,于建炎二年(1128年)春押抵江宁府。

李清照至江宁后,每值天大雪,即顶笠披蓑,循城远览以寻诗。得句必邀其夫赓和,明诚每苦之也。以宋高宗为首的妥协投降派,借口时世危艰,拒绝主战派北进中原,一味言和苟安。李清照十分不满,屡写诗讽刺。曾有“南来尚怯吴江冷,北狩应悲易水寒”、“南渡衣冠少王导,北来消息欠刘琨”之句。


乌江

生当作人杰,死亦为鬼雄。

至今思项羽,不肯过江东。


宋高宗建炎三年(1129)二月,赵明诚因“缒城宵遁”的严重失职,被罢知江宁府,三月即离开金陵古城,李清照与之相伴。它俩先是乘船上芜湖,进入姑孰(今安徽当涂),打算再赣水(今江西赣江)一带择居安家。在自江宁乘船到芜湖时,舟过和舟乌江县。早在唐代时,乌江县即建有项王(即项羽)庙,李阳冰用篆字提其匾额曰“西楚霸王祠”。二者舣舟上岸凭吊。李清照触景生情,联想到丈夫前不久的缒城宵遁,因而百感交集,随之写出了这首千古绝唱。




门前流水尚能西,君心欲去,千万遍阳关,也则难留。

《凤凰台上忆吹箫·香冷金猊》

香冷金猊,被翻红浪,起来慵自梳头。任宝奁尘满,日上帘钩。生怕离怀别苦,多少事、欲说还休。新来瘦,非干病酒,不是悲秋。  

休休, 这回去也,千万遍《阳关》,也则难留。念武陵人远,烟锁秦楼。惟有楼前流水,应念我、终日凝眸。凝眸处,从今又添,一段新愁。


李清照的翁舅赵挺之与奸相蔡京争斗多年而以失败告终,赵氏举家由汴京回到早已购置的青州私宅,显然是带有避难的性质,所以词中把赵明诚称为“武陵人”;在他以后所写的《<金石录>后序》中,把此次的回归青州叫作“屏居乡里十年”,也是很得体的。大约在回青州的第三个年头,经赵氏三兄弟之母的申诉,在朝廷给这位故相“落实政策”后,遗孀郭氏和其长子、次子等已于政和初年返回汴京,复归仕途。而在赵明诚沉着稳健地、也是最后一个重返仕途,前往莱州就任知州时,完全可以携“老妻”一同前去,而他没有这样做,对于李清照来说,这是一件何等难堪和难忍的事啊!


问题还在于,赵、李之间向有“夫妇擅朋友之胜”的美名在外,因此在李清照看来,她和丈夫也应像弄玉、萧史一样随凤一同飞升,但他却偏偏要她独自留在青州。为此,她可能不止一次地祈求将她带上,而他却不肯答应,她便心灰意冷,什么都不想干了:炉香熄灭了也不管,被子也不叠,太阳老高才起床。起床后,头发也懒得梳理,贵重的首饰匣上已经落满了灰尘。她口头上说最害怕的事是“离怀别苦”,实际上还有更使她担心的事。话到嘴边又说不出口。她近来这么消瘦,并不是因为饮酒过多沉醉如病,也不是因为悲秋,而是有难以启齿的隐衷。


至于这隐衷是什么,下片也不便直说,却又不能不说,只是隐去了她要跟他走的意思,径说为了留住他,她便反复咏唱婉转凄切的《阳关》。然而没有用,他执意要走,即使唱上千万遍《阳关》,也留不住。他已经铁了心,也就罢了!这当是“休休”二字的深层语意。按说丈夫出去做官不是坏事,她为什么这样苦苦挽留不愿让他走呢?在此,如果将“烟锁秦楼”之句的用典,理解为《陌上桑》中的“好女”罗敷所居之楼,那怕是错解了李清照的原意。她笔下的“秦楼”,既是指萧史、弄玉所居的亦名“秦楼”的凤台,但却不是照搬萧史、弄玉的爱情故事,倒可能同时取意于李白《凤台曲》的“曲在身不返,空余弄玉名”。在神话故事里中,弄玉和萧史共居秦楼十年后,一旦随凤比翼飞升,而李清照虽然也曾陪伴丈夫屏居十余年,到头来自己却像被箫史遗弃了的弄玉一样,孤孤单单地留住在被烟雾笼罩的“秦楼”之中。


李清照以萧史、弄玉故事为典,来写这样的送别词可谓用心良苦。相必她是在感化丈夫,特别是“念”字领起的下文,多么委屈动人!她拟想中盼望丈夫归来的急切心情,没人理解。她将终日痴呆呆地望着丈夫归来的必经之处,那种望眼欲穿的样子,已不再是避难者的“武陵人”是不会知道的,只有“楼前流水”才是唯一的见证。



建炎三年,五月,赵明诚被旨知湖州。李清照在《金石录后序》中回忆说,赵明诚将“过阙上殿。遂驻家池阳,独赴召。六月十三日,始负担,舍舟坐岸上,葛衣岸巾,精神如虎,目光烂烂射人,望舟中告别。余意甚恶,呼曰:‘如传闻城中缓急奈何。’戟手遥应曰:‘从众。必不得已,先弃辎重,次衣被,次书册卷轴,次古器,独所谓宗器者,可自负抱,与身俱存亡,勿忘之。’遂驰马去”。不幸的是,由于途中感疾,赵明诚竟于八月十八日卒于建康。

直至最后,赵明诚最爱的,仍是他的金石器物。


南歌子

天上星河转 ,人间帘幕垂 。凉生枕簟泪痕滋 。起解罗衣,聊问夜何其?
翠贴莲蓬小 ,金销藕叶稀 。旧时天气旧时衣,只有情怀、不似旧家时。


这首词当作于南宋建炎三年(1129)深秋、赵明诚病逝后不久的一段时间。

词人和衣躺在床上,回想丈夫在世时的一幕幕情景,不禁泪流泉涌,湿透了深秋里凉飕飕的竹子席。眼下她和衣睡到半夜三更,被凉席冻醒,一面解衣就寝,一面问:现在什么时辰了?


不管是在青州的归来堂,还是在莱州的静治堂,这对夫妻夜生活的主要内容都是编撰、读书、斗茶……在莱州时,赵明诚“每日晚吏散,辄校勘二卷、跋题一卷”。看来工作量相当不轻,而明晨还要早起到任所应卯。思路机敏而又善戏谑的李清照,很可能借《诗经·庭燎》中赞美“君子”之意,夸奖一番自己的丈夫如何勤政笃学,丈夫又如何把自己看作事业上最得力的助手。这一切意味着他在被丈夫一度疏远后,又恢复了应有的和谐,氛围变得更加温馨难忘。但是眼下,“罗衣”上绣的翠绿色的莲蓬,已经磨损得剩下很小的花纹了,用金线绣的藕莲,也是花褪叶稀。虽然每当秋凉之时还总是穿上这件衣服,但心境与从前却大不一样了。也就是说,李清照通过这首词,将思念亡夫的种种“情怀”,寄托在一件绣着莲蓬、藕叶的“罗衣”上,而且写得非常妙合自然,又深情动人。

诗词赏析部分摘自《李清照诗词选》(陈祖美 撰)



服务教育,引领学术。

担当文化,激动潮流。

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